近四小時的非主流電影,考驗的是觀眾的耐心,但如果你願意靜下心來觀看這一部電影,你會發現四小時恐怕太少,因為人一生的絕望時刻有那麼多,豈是幾個小時就說的完。
「我要去滿洲里了。」
「為什麼?」
「那裡坐著一頭大象。」
這部灰白色調的電影穿插著這樣一個奇幻又可愛的傳說,由一個看向窗外吞雲吐霧的頹廢男人說著。電影中主要由四條主線、四個悲劇人物說起:
一是正值青春期的男孩韋布,與家庭感情不好,電影開頭就與瘸了腿的父親爭執,後在學校與朋友李凱又被惡霸于帥欺負,在對峙和爭執之中,于帥一個不穩摔下來,然而韋布卻被旁邊觀戰的同學,描繪成殺人兇手。
一個是韋布的同學黃玲。一個長得白白淨淨的氣質女孩,在家中與母親總是一言不合就吵架,母親是一個老愛計算自己付出的女人,總覺得因為女兒她必須犧牲太多,比如辛苦工作養家、甚至在工作上被男人吃豆腐,她都直接算到女兒頭上。面對女兒,她失去了應有母親的樣子,對女兒總是用最尖銳的語言,黃玲因為在家庭找不到溫暖,她厭惡這個老是要由她來收拾殘局的家庭,於是在學校與老師逾越了師生間的關係,親密的影片被流傳出來,母親卻只是問了一句:「妳和他睡了嗎?」
一個是于帥的哥哥于成。于成背叛了自己的朋友,和朋友的妻子上床,後來朋友知道後便選擇跳樓自殺。他雖然是個地方上有名的混混,但其實他內心是脆弱的,是這幾個角色裡反差最大的,也最矛盾的。他其實深深明白朋友跳樓是自己的錯,但一開始他選擇欺騙自己,認為朋友會跳樓是他自己的問題。然而,你卻可以透過他對人生的困惑,一句句掩飾真正情感的髒話,和無頭緒的行為,明白他其實只是個陷入低潮的年輕人:他尋找前女友,想和他一起到滿州里/他和沒有多少感情的韋布說起自己對於死去的弟弟,又愛又恨的情緒。除此之外,他和韋布之間的關係安排的很巧妙,一開始他們的相遇,正在逃亡中的韋布欺騙了于成不認識他的弟弟,於是他們竟然談起天來,零碎的說出自己人生的困頓。
一個是韋布的鄰居老人王金。他也正陷入了被背叛的情感之中。兒子與媳婦一家人想把他趕出家門,送到安養院裡,老人雖然靜靜的站著,看不出來有憤怒的情緒,但他還是用了一些話:「這房子是我的」來做為最後的、微弱的抵抗,和他相依為命的只有一條小白狗,他完全用一隻狗在支撐他的生命,但到後來白狗也死了。
綜合上述的故事基底,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不同年紀、性別、性格的人,除了困境之外,還有背叛的主題。于成背叛了朋友。韋布當初是為懦弱的朋友李凱出頭,然而在李凱帶著一把槍找到于成與韋布時,他坦承說出自己因為害怕被偷拍的影片流出,而偷了于帥的手機,當初為李凱站出來,相信他沒偷東西的韋布受到了背叛。告訴母親與老師的不倫影片被流出的祕密後,黃玲卻只得到母親冷嘲熱諷的回應。王金受到了被兒子背叛,得孤獨餘生的命運。
這部片放慢了很多速度,好比一個絕望的表情,就占用了很多的時間和畫面。比如于成抽著菸、比如韋布一直走路,這些緩慢的步調和老是灰著的色調,構築成你對悲傷無法流動的停滯感,胡波用畫面說好了一個故事。
誠如我在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得到最深的感受——有些傷痛是無法痊癒的。而這部片相同的,告訴我們有時候命運就是那麼無能為力,整部片,其實小如配角,每個人都在承受人生帶來的苦難,比如黃玲的母親、韋布的父親... ...當你遭逢那些人生的困境,你可能故意成為旁觀者,要嘛覺得事不關己來麻痺自己。要嘛就深陷其中的悲傷無可自拔,卻不知道如何解決,就像韋布說的:「我還能怎麼辦呢?」
我最喜歡的話,可能跟大多數的觀影者一樣:「其實人生最好的狀態是,你站在這裡,看著遠方,感覺那裡比這裡好,而不要過去。」這是近尾聲的時候,老人說出的話。我想他想說的是人生還是懷有盼望吧!永遠知道有更好的地方,讓自己心中存個盼望,才能有力量繼續活著。
表面上,這是個很厭世的電影,死了些人,而沒死的看起來也想死。但是,我想導演用滿州裡的大象象徵的正是一種希望,無論傳說真假不那麼重要,而重頭到尾大象也沒現身過。結局用了有些魔幻寫實的手法,眾人下了公車,在黑暗的視線中,踢起毽子,而大象的叫聲迴盪在空氣中。
另外,整個電影觸及很多的議題:霸凌、少女想過上不同生活而出賣肉體、師長因為慾望與學生發生關係、單親家庭的悲哀、年輕人對生命的疑惑、現代人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,用物質和社群網路包裝自己、孤獨老人遭受子女遺棄、階級問題... ...
值得花時間去好好感受,這些真實發生在這個世界上、自己身上的問題。
最後,感謝胡波用生命向我們說了這麼一個絕望又有希望故事。